驾驶也是一种修行,提升驾驶技能的路是无止境的,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对当前的水平感到满足。
无论学习何种技能,基本功的练习都是必须的。练拳必先扎马步,射击必先托砖头,这些基本功的练习尽管辛苦且枯燥,却是所有高难度技巧的基石。驾驶也是一样,在赛道上风驰电掣固然风光,但对于想在驾驶技术上更上一层楼的人们来说,小场地里的金卡纳绕桩则是必不可少且对提升技术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从事汽车媒体行业多年的我,参加过的场地绕桩练习和比赛不计其数,而我对自己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是抱有高度自信的。凭借着多年的积累,驾驶车辆在这种小型场地中腾转挪移,记者自认为还是很有心得的,在一些小型比赛中也时常会有获胜的机会。所以,面对摆满桩筒的试驾场地,我向来是充满自信的。
然而,近日的一次很平常的小型比赛,却让我这么多年的自信顿时受挫。说实在的,并没有觉得这个场地有何特别,而座驾也是我很熟悉的车型。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晴朗的下午,我却一反常态的频频碾压桩筒,更诡异的是,碾压了桩筒我自己却不察觉,都是下车后才发现。开始我还不相信,连续尝试了几次之后我真的有点绝望:次次都碰桩,次次都不太察觉,而每次碰的还都是固定的几个位置。这意味着,我的判断出了问题,这比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加严重!带着疑惑,我请教了一位专业驾驶教官,教官听完我经历的情况之后,只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建议:把座椅角度再调直点,然后臀部也尽量坐满整个座椅。我自认为自己的坐姿一向是标准的,但既然教官这么建议,我也就半信半疑地将臀部尽量后移,坐姿也调整得更加直。结果下场一试,还真神了,不碰桩筒了!
看着场外笑而不语的教官,我赶紧讨教这究竟是何原因。教官是这么解释的:人脑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作为驾驶者,尤其是一个有着较高驾驶技术的驾驶者,他的大脑会快速而精确地分析道路和车辆随时发生的状况,以便让车辆更加安全和高速地行进。以我为例,为了快速穿桩,车辆必须尽量贴近桩筒以便将行车路线拉直,这已经是下意识的动作了。而这天的场地虽然看起来一切正常,却有一些小小的特殊,这个水泥场地的附近便是一个在建工地,这导致了地面被一层薄薄的浮尘所覆盖。不同于砂砾或者积水可能带来的抓地力显著降低,浮尘对抓地力的影响是轻微的,这意味着驾驶者对此也是难以察觉的。对于一般驾驶者来说,这种些微的抓地力下降影响不大,但对于我这种习惯将车辆的后轮和桩筒的距离控制在厘米级的进阶型驾驶者来说,这种不易察觉的轻微侧滑则直接导致了车辆意外碾压桩筒。而前面已经说过,人脑是强大的运算机器,对于训练有素的驾驶者而言,大脑是有能力将车辆的侧滑情况计算进去的,但是问题出在,与越先进的飞机需要越多越精密的感应器一样,普通的驾驶姿态已经难以让驾驶者感受到这种程度轻微的车辆滑移了。所以,教官的建议就是尽量调直座椅靠背,而让臀部尽量后移,如此一来,挺直的上半身更容易感应到车辆角速度的变化,而更加靠近后轮的臀点,也能对后轮的侧滑状态有着更好的体会。一旦能够收集到这些微弱的信息,大脑便会自动处理这些数据,然后指挥驾驶者有针对性的通过车速和方向盘角度的调整抵消这些侧滑。
教官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但操作起来却是如此有效,效果立竿见影。除了惊讶自己不够了解人体的精密外,我也很想感叹一句:驾驶也是一种修行,提升驾驶技能的路是无止境的,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对当前的水平感到满足。最后也奉劝那些喜欢躺着开车的驾驶者们,还是尽量把座椅调直一点吧,关键的时候,这说不定能救命。朱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