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巴彦查干乡牧民巴图一家,忙得不可开交:巴图和儿子巴雅尔为游客赶勒勒车、牵马,老伴和儿媳妇在自家路边的草场上建起了8个蒙古包“牧家乐”,除了接待游客外,还销售蒙古族服装和旅游纪念品。从2007年至今,一家年均收入都超过25万元,用巴图的话说:“要是不通公路,再好的景色谁来看,再纯正的饮食文化谁来体验,咱哪能过上这富裕的日子?”
路,改变的不仅是巴图一家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有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内蒙古幅员辽阔,农牧区居住分散,多数乡村之间相距很远,在这样的地方修建农村牧区公路,实在不轻松。近年来,内蒙古以“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调动地方、行业、社会积极性,形成公路建设合力,到2010年,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民群众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数据显示,到2005年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公路里程达到5.8万公里;到2013年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从今年起,内蒙古开始实施嘎查(村)街巷硬化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8868个嘎查(村、场)街巷硬化全覆盖。
盛夏的内蒙古,郁郁葱葱的农田、草原上撒着欢儿的牛羊、大棚里蓬勃生长的蔬菜,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路通了,出门方便了,农畜产品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客商上门收购也能卖个好价钱。”
以苏木(乡镇)、农牧业基地和蔬菜种植园区、矿区为节点向外辐射,与主要干线公路连接的公路网逐渐形成,促进了畜牧圈养业、奶牛养殖业、畜产品开发业等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
以路为媒,美丽草原与各地游客牵手,内蒙古特色绿色农副产品走上各地消费者的餐桌。公路建设,给草原带来安居乐业的康庄大地,林茂粮丰的锦绣家园。巍峨群山、清澈河水、炊烟袅袅的村庄、春绿秋黄的园田,勃发着无穷生机。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宋亮表示,内蒙古将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牧区“最后一公里”民生难题,力争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2017年)时,实现农村牧区交通“三个全覆盖”,即嘎查(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嘎查(村)通客运班车全覆盖,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出门有路、抬腿上车、风雨无阻。今年,内蒙古将建设农村牧区公路7000公里,新增700个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嘎查(村)硬化2701个。
(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