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看见的是自治区交通行业核心价值观:大道为公 畅通天下 共享文明……”近日,记者在新源县则克台公路养护站伊犁公路文化陈列馆,伴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似乎走进了伊犁公路60年发展的时空隧道中,开始领略伊犁公路交通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魅力。
伊犁公路文化陈列馆坐落于新源县则克台公路养护站院内,夏日里的养护站更像是一座具有公路特色的主题公园,满园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还有随处可见的凉亭、石碑、雕塑,以及在路道拐角处的温馨提示,都以别出心裁的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公路文化内容,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伊犁公路人几十年来在公路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艰苦历程,也集中体现了多年来秉承的“更快更好的为公众出行服务”的公路文化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自治区公路局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倡导“爱路、奉献、创新、和谐”公路文化精神,不断提升公路交通发展的软实力,为此,伊犁公路局以“1+2团队精神”理念,为全体职工树立精细精致的创建意识和换位补缺的服务意识,从养护管理、站点文化、文明创建等方面,有效的推进细节化管理,这不仅创新了班组文化建设,也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更是让养护站以畅、洁、绿、美的形象证实了伊犁公路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今年,占地180平方米的伊犁公路文化陈列馆坐落于此,这不仅对伊犁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公路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更是以全新的高度诠释出伊犁公路文化发展的背景,具体形象的展现伊犁公路人不同时期的精神风采和文化内涵,成为伊犁公路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成为新疆公路文化发展的缩影。
公路文化陈列馆以艰苦创业、公路养护、公路服务等内容分为9个主题, 在四个展区,展现出不同时期公路发展的轨迹,无论是建国初期原始的使用做饭锅熬油,手摇洒布机洒油的技术,还是变形金刚般的现代筑路设备,无论是坎坷不平的简易公路,还是万马平川,闻名于世的甜蜜公路、熏香之路、草原之路,无论是骨架般延伸的高速路,还是别有洞天的高架桥和洞穿山岭的隧道,在65年的发展中,公路的变革发展将伊犁这颗丝绸之路上的塞外明珠,打造成为一幅路、桥、隧和谐共生、车辆有序通行的公路交通景观。
伊犁河谷素称“塞外江南”,拥有秀丽迷人的景色同时,也是全疆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贯穿于天山南北的国道218线、果子沟路段、国道217线山区公路路段地形较为复杂,气候恶劣,暴风雪、雪崩、塌方、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在这里轮番上场,让这些路段成为了伊犁公路局抗灾保通的主战场,考验着一代又一代的伊犁公路人。
记者在应急保通展区内,看到一张张图片展示着伊犁公路局在风雪、地震、洪水一线,组织人员、机械设备进行抢险疏通,及时营救被困人员和车辆,看着这些极富现场感的图片,仿佛被拉近当时的救援现场,看到这些被定格的公路人正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灾难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在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保障伊犁河谷国省干线公路的畅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勇气和魄力。
除这些直观的图片展示外,更吸引记者眼球的是,展示橱窗里一件件普通而又特别的物件,水准仪、油印机、手扶拖拉机、工作服等22件老旧物品,充满了时代印记,虽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气息,似乎每个物件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在展区的另一侧醒目的位置,依次摆放着按比例缩小的各类铲车、挖掘机、摊铺机以及321型双排单层加强型钢桥等十余种设备模型,展区内这些现代化的模型与橱窗里的老旧物件也在用他们的语言叙述着伊犁公路养护设备在时空的变迁中不断演变的过程。更形象的是,讲解员利用现场的电子沙盘、电子触摸屏等现代影像工具生动的还原再现了伊犁公路养护路线的发展历程。此外,展馆内的屏幕中,播放着伊犁公路人在养护一线的工作视频,让在场的参观者近距离的用肉眼观赏伊犁公路四季中的橘红风景线。
据了解,从今年年初,陈列馆开始筹建起,伊犁公路局通过对旧房、窑洞遗址进行改造维修,并走访老一辈养路工人,收集大量老旧物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对部分珍贵史实物以及照片进行归类和整理,使伊犁公路崛起、跨越、愿景等内容都以史实和史料为根据,运用科技手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伊犁公路发展的历程和精神内涵。
在近一个小时的参观中,从各类图片及书画作品,到大大小小的陈列品,无不从细微之处展现出伊犁公路发展的足迹,也是伊犁公路文化的精髓,这些“证物”般的瑰宝,以它们实实在在的形象向外界展现着伊犁交通人在沧桑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探索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也成为当代交通人进行爱国爱路教育、营造奋发向上和谐环境的有效载体,也是展示伊犁乃至全疆公路发展成就的立体标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