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红薯粉加工厂房,驻村干部田维强(右一)。
红薯粉加工车间。
加工后的成品。
2014年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暨绿茶博览会。
博览会展厅一角。
田维强同志帮助大坝村干部将红薯粉搬上博览会展厅。
参观顾客现场品尝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生产的红薯粉。
顾客一边品尝一边抢购。
争相抢购。
争相抢购。
“这场面我是第一次见过,一万个没有想到,我们生产的红薯粉居然这么畅销,这得益于我们的田书记!” 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村支书李太恒满面笑容地对笔者说。
8月22日,在贵阳举办的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暨绿茶博览会上,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生产的红薯粉隆重登场。红薯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感,赢得了参观顾客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争相品尝,会展还未正式开幕,就出现了抢购红薯粉的场景。
刚才所提及到的“田书记”是省交通运输厅2014年派往开阳县米坪乡的驻村干部田维强同志。根据省委、交通运输厅的统一安排和部署,56岁的他于今年2月27日被派到经济发展滞后的开阳县米坪乡大坝村,其实在下到村里之前,他已多病缠身,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但他没有一点怨言,把带病驻村的实情深深地埋在心底。面对村民们期盼致富的眼神和无可奈何的叹息,他决心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办实事;争做村里人,办村里事。在半年时间里,他从设想、调研、到厂房落地试验生产,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未让村里和群众出一分钱,硬是帮助村里办起了红薯粉加工厂,村民们都说:“老田,为了村里,您的头发全白了”。
深蹲真驻,找准致富路子
他驻村以来,吃到村里,驻到村里,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村民之所想,了解村民之所盼,了解村民之所求;走到山里,下到田里,带领群众考察调研,了解山里之盛产,了解种植之价值,了解社会之需求; 问到家里,访到心里,与村民心连心,征求村民之意见,征求村民之打算,征求村民之同意。通过驻在村里,访贫问苦,征求意见,村里发展致富的思路了然于心。大坝村以农业为主,大部分村民地里种植了苹果桃,但由于树龄较短,产量不高,村民收入较少。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征求农业专家的意见,在苹果桃基地里套种红薯,就地新办一个红薯粉加工厂,村民可大规模种植红薯卖到厂里,加工成精制红薯粉,销往周边地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村里剩余劳动力不用出村就可以挣钱。红薯经过加工制成红薯粉,价格将翻十倍,而产生的粉渣可用于养猪和发展沼气池,大量的农家有机肥可为苹果桃和红薯施肥,实现了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绿色。村办企业盈利后每年为群众分红,增加群众收入,最终带领全村乃至全镇群众实现致富奔小康。
定下目标,充满激情和勇气
村里致富的路子很多,但缺乏引路人。田维强驻到村里后,多次向村干部建言,村长总是摇摇头说:“办企业,我们哪有钱啊?”田维强说:“有啊”村民手里有大量土地,家家户户有劳动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就是钱。看着村干部们既兴奋又犹豫的表情,既赞同又怀疑的眼神,田维强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为了给村干部打气,田维强说:“钱的事你们不用担心,只要你们出地、出力,做好村里的动员工作就行啦。”钱的事共同想办法解决,其实当时田维强也没底,当兵的那股蛮劲,答应群众的事他就一定要办。于是他积极地协调厅里、局里、朋友、战友,能去的地方都去想办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靠他当兵时的倔强和不服输的勇气,跑遍了厅里、局里、朋友家里,协调资金30余万元。购买红薯种子先让村民将红薯种在地里确保原材料的供应,接着又跑湖南采购红薯粉加工设备;回到村里,又带领群众建厂房、安装设备、调试机器;红薯还未成熟,他又跑到出产红薯粉的印江县学红薯粉制作技术,并购回红薯淀粉利用设备试机成功,当天,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每家每户都用手拧了一块从机器里刚生产出来冒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粉回家制作了一道“炒红薯粉”菜。
友情接力,坚持最后一公里
去年,交通运输厅派往米坪乡驻村干部吴筑元,多方协调资金十多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机耕道,盘活了村里一千多亩荒地,驻村一年后,她将接力棒交给了田维强。如今,田维强带领村民在村里办起了红薯粉加工厂,那条机耕道也派上了用场,农家肥可以通过机耕道运到地里,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那1500多亩的红薯地产出红薯,经测算,按每亩最低产红薯3000斤,大坝村今年可产红薯450万斤,按贵阳市场价,每市斤0.2元,价值9万元,如果加工成红薯粉,每100斤红薯可加工红薯粉20斤,可加工红薯粉90万斤,现红薯粉市场批发价为每斤12元,那么产值达1080万元,即使按60%除去成本,净值达432万元,全村现有人口800人224户,就此一项,全村每人净利润将多收入5400元,每户增加收入19285元。因此,他认为带领村民种红薯,并办起加工厂,要不了几年,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现在红薯也种了,厂子也建了,账也合算了,为了实现村里红薯批量生产、批量销售,让产品早一天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最后一个公里一定要坚持,一方面要继续协调,争取到更多资金,还清建厂房购设备的后续资金,完善厂房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各种证照,为批量生产和批量上市取得通行证;再次是聘请德才兼备的当地管理人员,使村办企业健康运行。他深知,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生存就不会长久,功亏一篑。通过多次上门苦口婆心的说服,聘请到原乡里退休的财政所干部参与管理。同时,他又着手培养一批产品推销员,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防止滞销、停销的情况发生。尽管他带着病,仍然咬着牙马不停蹄跑路协调,他说:“我是村里一分子,能让村民早一天致富,那是我驻村的初衷”。他还说:“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驻村以来,在厅里的统筹下,通过与村支两委共同努力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村办红薯粉加工厂从筹资、建厂到试生产成功仅仅才用了6个月;得到了厅属各单位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挂帮联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厅人事处、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省公路集团公司、省交通信息中心、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的大力持,所以厂子才得以那么快投入生产”。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