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要致富,重点是道路。2011年至今,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坚持把服务全省大扶贫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把交通建设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助力同步小康,通过大量扎实有效的驻村工作举措,形成了“一人驻村、全厅帮扶”的工作氛围,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五年来,省交通运输厅聚指成拳,整合交通资源优势、聚合交通行业力量,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参与、队员落实的联动驻村格局。除了把交通扶贫落到实处,更将惠民政策和各样温暖传递到驻村队员所在的村村寨寨,积极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信心,铺就的不仅是农民群众脚下出行的实路,更是群众奔向美好未来的心路。
交通来帮扶 铺就希望路
自2011年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省交通运输厅以规划引领为带动,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项目和资金上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支持6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公路建设,在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提高补助标准,减少地方配套。
2015年底,我省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28公里,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就达4041公里,约占全省的80%,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路网结构。同时,通过高位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于2015年底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75%以上,并新增3928个行政村通客运,实现80%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建成80个便民码头和1480道渡口,实施“溜索改桥”项目15个。
五年中,省交通运输厅除大力推进本系统干部驻村工作外,交通帮扶遍地开花,凡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在驻村工作中遇到的交通发展问题,皆大力支持,为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垫好发展基石。
常态化帮扶 管理必先行
作为全省每年派出驻村干部最多的省直厅局,省交通运输厅从2011年到2015年共派出驻村干部189人。其中,该厅在2015年选派46名驻村干部组成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分赴开阳、威宁等18个县(区)44个行政村。今年,又将选派42名驻村干部分赴从江县等地,坚持让驻村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深入化。
五年来,省交通运输厅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从管理入手,厅党委专门成立挂帮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厅挂帮办,负责收集驻村干部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报厅领导小组研究,并整合全厅系统资源支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同时,强化驻村工作督导,实行厅领导带队巡查与分组督查、电话抽查与上门暗访、信息台账上报与核对实际成效、发放问卷与回访群众相结合等“四个相结合”方式,坚持从严从实教育管理监管驻村干部,使他们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让驻村干部坚持吃住在村,主动作为,只要群众有事,随呼随应。
他乡当故乡 帮到心头上
全省交通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唱响了“把他乡当故乡”主题曲,把群众困难和需求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帮扶方法手段变“单一资金扶持”为“立体多元助推”,资源整合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帮扶”。厅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开阳县冯三镇新华村、城关镇石头村,威宁自治县龙场镇元坪村、颜租块村等地开展遍访,帮助群众办理实事46件。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源资金,先后实施通组道兼机耕道12条共24.3公里,改善开阳县9个驻村点水利基础设施、8个村通组联户道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帮助修建村级敬老院,修缮村级办公楼,改善小学教学设施,兴办村企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2015年,省交通运输厅选派的46名驻村干部满怀深情、自加压力、用心做事,他们利用“六一”、“七一”、重阳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时段,开展“真情暖童心 留守不孤单”、“金秋圆梦 爱心助学”、“村级励志奖学金”等爱心行动及慰问困难党员、空巢老人、农村退伍军人、困难户、残疾人等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或问题226个。
抗灾抢险、招商引资、加强基层党建、调处矛盾,帮助驻地建码头、修公路、修水窖……处处可见我省交通驻村干部的身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协调项目资金9999.81万元,落实帮扶项目59个,协调帮扶物资折算资金132.49万元。五年来,我省交通驻村干部共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约3.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97个。
“交通驻村干部不只是关心修路问题,老百姓大大小小的困难事,都成了他们的心头事!”交通运输干部实实在在的帮扶工作,赢得了驻村点群众的广泛好评。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