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解决村民出行问题,还极大地促进全村产业的发展和村民们增收致富,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中海村村委会主任李怀明指着村头在建的六盘水至威宁高速公路说道,“借助这条通道,今后中海村里的汽车5分钟内就能上高速公路,把村里的苹果等‘迤那货’快速运往更远的地区。”
从经济边沿到发展前沿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是过去迤那镇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迤那镇党委书记陈超说,现在迤那镇万亩精品苹果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2.3万元以上。村村通沥青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道路硬化,把小小的一棵苹果树种成“脱贫树、致富树、小康树”。
贵州省去年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修到了全省所有贫困县,受益的不仅是乌蒙山区的迤那镇,大交通助推大脱贫的景象还在如武陵山、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随处可见。全省各行各业因路而谋、因路而兴、因路而动。行走在贵州大地上,处处感受到大交通释放的大活力、大效应。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秉清说,贵州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后,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0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2%,很多贫困地区一下从经济的最边沿转为发展的最前沿。交通建设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一个大”激活“十个大”:大区位、大产业、大开放、大旅游、大扶贫、大物流、大数据、大城镇、大投资、大民生。
交通动脉为多行业“输血”
交通运输条件的显著改善,有效将成渝、长株潭、黔中经济区等连在一起,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为许多大企业、投资商投资兴业增添了信心。目前,贵州省已引入微软、西门子等一大批500强企业,省内5000多公里高速公路连通了全省规划的5个1000亿元产业园区、10个200亿元产业园区、20个100亿元产业园区。
交通是旅游的命脉,立体化、全域化交通体系的形成让“高速公路+旅游”、“高速铁路+旅游”效应凸显。如今,贵州省所有的5A级和主要的4A、3A级景区可实现汽车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70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实现有效连接;借助高铁,沿线各地推出一批新景区、新路线,贵州旅游景区品质明显提升。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贵州物流业时间和资金成本明显下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物流企业6000余家,其中营业额1000万元规模以上的300余家;有货运经营业户16.52万户,营运货车25.12万辆,总吨位110.18万吨。
大交通网络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十二五”期,依托“云上贵州”平台建设,“智能交通云”以优势聚资源,以应用带发展,率先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交通运输行业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贵州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4431亿元,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仅高速公路投资就直接拉动GDP增长1.4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22万个,消耗钢材856万吨、水泥5078万吨,为贵州在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王秉清表示,到“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贵州将力争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把每条高速公路都打造成景观路、产业路、旅游路和致富路,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强力的交通运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