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与代表委员面对面

  “要改善各方面待遇,来增强船员获得感。”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振超向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表示,航海很辛苦,船员一出海便常年见不着家人,连电话都不能打,挣的都是“辛苦钱”,但是船员工资免税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将提升船员职业的吸引力,不然越来越没人干。”许振超说。


  据了解,一些船员持有机工、水手证书,但却不愿意上船。“船员收入上不去,航运又不景气,这是一个问题。”


  许振超认为,虽然运输情况在发生新变化,但船员这个职业将长期存在,全社会需要船员。他说:“在谋划船员税收等各项政策时,要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多从现在这一代船员的具体情况来考虑,让船员有获得感安全感。”


  许振超建议,一方面,要为船员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给予以人为本的关怀;另一方面,要运用科技化手段,参考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加快对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船舶的研究。


  成平委员:运营单位应介入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加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要鼓励运营管理单位早期介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成平接受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做法将尽可能保证后期运营需求在规划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并从源头上保证安全投入。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3300余公里;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国将有超过5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6000公里。随着通车里程和客流量的迅猛增长,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成平告诉记者,她在调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过程中发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全网高峰常态限流车站占比达15%以上,很多城市无论是在上班高峰时段还是在节假日、组织大型活动等时候,一些站点人满为患,存在极大安全风险。稍遇不稳定因素,或某个人行为异常,极易导致大规模严重不安全事件或事故。


  “尽管各地下大力气狠抓安全工作,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成平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是系统工程,但是目前很多线路的规划设计对运营需求和远期发展考虑不足、预测不准,除了地铁本身点多、线长、面广、客流量大之外,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范围还存在被随意侵占的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厘清责任主体,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加强调研论证,修订完善相应标准,并充分考虑远期客流增长、城市发展等情况。”成平建议由公安部门牵头,有关管理部门、企业等共同参与,建立安全管控和应急响应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共治合力。此外,应明确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范围产权设施保护执法的主体,加大对侵占和破坏设施设备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运行安全。


  唐冠军代表: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


  “当前,我国内河航运和水上生产活动受天气影响大,气象灾害容易导致水上突发事件。”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建议,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内河航运和水上生产活动安全。


  唐冠军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不过受现有气象观测设施设备和预测技术等因素制约,内河通航水域气象预报准确率不高、时效性不强。同时长江等大江大河通航里程长,沿线天气不尽相同,既没有针对水上建立专门的气象观测站,陆上气象观测网络又不能完全覆盖内河通航水域。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快速发展、水上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和人民群众对水上安全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十分必要。”唐冠军建议,应由中国气象局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保障内河航运和水上生产活动安全。


  唐冠军认为应从三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在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制定内河通航水域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同时,在船舶等水上设施布置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建立健全内河通航水域气象观测站网。


  二是建立专门的水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内河通航水域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三是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极端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加强极端气象灾害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组织研发或引进先进设施设备,提高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局地强风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王树国代表:“路”一定是先行角色


  “交通不仅仅是交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源流是市场的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发挥作用都得靠流动来实现,流动靠什么?就得靠路。没有路,就没有流动。”3月3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陕西代表团驻地大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谈及交通运输的作用时娓娓道来,“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是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其中很多基础设施其实都和路相关,比如我们打通跨中亚到欧洲的铁路。”


  王树国表示,其实路的问题、交通的问题,已经不简单是一个出行的问题,它成为了经济社会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规划整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路,一定是一个先行的角色。比如高铁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的一个象征了,这就是路的代表作。


  “路在脚下呀,真的是一个特别值得各级政府去认真思考的问题。”王树国说,“现在我特别想说的是,在整个国家的布局中,在‘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伟大战略中,关于路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一个作用,怎么布局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路在扶贫脱贫攻坚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国萃委员:发展内河航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大江大河三角洲带头崛起,最为突出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那么,为什么唯独东北流域的辽河三角洲业绩平平,反差巨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国萃接受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要重拾国家松辽运河规划,按‘蓄水通航’的理念打通松辽运河,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水系。”苏国萃建议,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南至营口入渤海、北出俄罗斯鞑靼海峡长达3000余公里的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通过内河航运的发展牵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在他看来,松辽运河的工程量仅有264公里,但贯通后便可以沟通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并延展形成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这有助于为东北地区的物资流通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消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苏国萃认为,同时统筹做好生态环境、港口航运、工农业生产、渔业及旅游等行业的顶层规划,推动东北流域生态经济带的形成,将最终更好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特殊服务保险服务

  • 火警119
  • 匪警110
  • 急救中心120
  • 交通事故122
  • 短信报警12110
  • 水上求救12395
  • 天气预报12121
  • 报时服务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