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EC限行表现的看北京交通治理

\

11月10日北京地铁客流903万,相比同样单双号限行的3日1094万客流减少了191万,这是由于北京央地企事业单位职工放假所致。据北京2013年交通调查及本人测算,北京城区目前全日客流大概在3800万人次左右,其中小汽车920万、地铁1000万、公交1260万、出租车200万、自行车340万、其它80万。假设放假人员采用同样出行结构,可以测算出直接减少客流总量为726万。

要搞清楚北京行政功能产生的出行总量,还要考虑其它因素。1)夫妻不同在行政及相关机构。这种情况事实上比例应该不低,一方在政府部门,另一方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但查不到具体数据。放假后一方完全在私营企业的可能不放假,也可能随另外一方休假。从网上反应来看,貌似纯企业的放假极少。暂定这个系数为1.2,没啥根据,纯凭感觉。2)就学出行。中小学全部放假,这个对交通影响还是挺大的。以前的调查显示这部分比例在10%左右,所以系数1.1。3)考虑这两个放大系数,总量为958万。4)其实实际出行量要比这个大不少。APEC期间政府及相关政务、附属出行处于低频状态,这次公车封存70%,军车大街上渺无踪影,正常情况下强度是很高的。5)所以估计北京行政及相关出行总量应该在1100-1200万人次,占全日出行总量的25-30%。

现在一提北京拥堵就将板子打在首都功能及带来的相关职能集聚,那么将这些功能迁移出去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现在北京提疏解非核心功能,会对北京交通带来哪些冲击?

1)首先,在政企未完全分开、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之前,也就是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之前是绝无迁都可能的,否则等待北京的必然是凋敝。在这些改革都完成之后,北京已经具备在非政治光环笼罩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将上述行政功能迁出必然引入大规模的服务业功能,而交通需求量也将大幅增长。因为相对来说,行政功能仍然是一种较低强度的出行源。

2)正在积极推动的非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疏解出去后,核心功能更替,所产生的是需求只多不少。动批市场占地0.8km2,建筑面积30万平米,日客流量6-7万。搬迁后功能调整为商务办公,人均办公20平米,吸纳就业人数为1.5万人,全日出行量也将达到5万人次左右。这还是在对原有建筑不扩建的情况下,相信扩建的情况会更多。另外一个商贸客流无明显高峰,通勤客流高峰显著,所以我相信搬迁之后该地区的客流压力只会增大。

3)所以北京将来无论行政功能增强还是弱化,北京的交通需求都会快速增加,那种寄希望于功能疏解来降低需求从而缓解交通压力的想法过于天真烂漫。唯有持续增加交通供给、对已有资源整合挖掘潜力、更加市场化的需求管理措施等多种开源的方法联合才能解决北京交通问题。


特殊服务保险服务

  • 火警119
  • 匪警110
  • 急救中心120
  • 交通事故122
  • 短信报警12110
  • 水上求救12395
  • 天气预报12121
  • 报时服务12117